Relationships

常常看索菲老師處理家庭中的謀殺,今天我也遇到了一個,但是用了不同的方式處理。 來訪者是一位很和善的中年女人,一開始她來訪的理由是和未婚夫之間的衝突,他覺得自己並沒有準備好和他共度餘生,可是很害怕向他提出來,擔心他會說:那我們就分手吧。 她會習慣性地壓抑自己,在親密關係中,她特別在意的是兩個人是否有共同的興趣是好,會一起花時間去做些什麼。每當他邀請男友和她一起去散步,男友卻說他在忙,她就會特別感到被拒絕。但是當場她卻會什麼都不說,默默地自己去散步。然後在某個時間點,她的攻擊性就會跑出來,比如說當男友興衝衝地想要和她慶祝一個特別的日子,她卻冷不防的潑他一盆冷水。 這些伴侶之間溝通上的問題,兩次見面之後,就已經獲得了很大的改善。她和男友溝通了自己真正的想法,男友出乎意料之外地立刻接受,並沒有說要離開她。她也在男友沒有注意聽她說話的時候,立刻提出來,然後兩個人相處得更融洽了。這些進步都在兩三個星期內就達成了,秘訣在於處理了童年被拒絕被排斥的經驗。 然而今天案主說出另一層心底的憂慮,原來她母親的家族中,有非常多的精神疾病和酒癮。她的外祖母有嚴重的躁郁症,她的母親也有,她和她的兄弟姐妹都或多或少有這方面的問題,她本人曾經酗酒,也長期服用抗憂鬱藥物,她嘗試過兩次停藥,但是每次停藥生活都變得一團糟,所以現在她也接受必須長期服藥這件事。她的女兒也有酒癮和強迫症,但目前都控制得很好。但是因為這些病史,她總是懷疑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她的想法到底是受病的影響還是正常的?她的自我懷疑彷彿也是在說:像我們這樣不正常的家庭,是否還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聽到她這麼說,我心裡感嘆,原來這麼沈重的家族病史和個人病史,還是可以恢復得這麼好。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裡工作,也成天和有嚴重心理疾病的人打交道,但是在這位女士身上,我完全感受不到扭曲,瘋狂和病態。我感受到的是善良和真心想要追求幸福和平靜生活的渴望。我想到索菲老師昨晚對一位案主說:你是一個很有愛的人。 此刻,我也很想對我的案主這麼說。 事情很明顯。她的家族中曾經有過謀殺,外祖母嚴重的躁郁症就是由此而來,外祖母對待兩個女兒的態度也是這樣兩極化,對一個女兒極端的好,認為她什麼都是好的,對另一個女兒極度的差,認為她做什麼都是錯的。最後甚至在分遺產的時候完全排斥了一個女兒,沒有給那個女兒留下任何東西。這種兩極分化,就像是另一種形式的雙極症,都是在好與壞,受害者與加害者之間排斥、拉鋸。 然而,這是一個經由員工輔導公司轉介來的案主,她對家排一無所知,如果我在這裡跟她談家族中的謀殺和那些已經過去了很久的家族歷史,是既突兀又不恰當的。我也不認為在案主最想要解決的問題已經解決的時候,再去教育她,告訴她新的問題是對她有幫助的。所以我請她閉上眼睛,和我一起做一個冥想。 我請她想象自己站在一條河邊,河的上游水非常湍急,大量的河水嘩嘩地衝下來,像是瀑布一般,她的外祖母就站在那里,承受著河水的衝擊。我請她看著外婆,只是看著,不要去做什麼。 然後我請她看河的中游,河水稍稍緩了一點,她的母親和阿姨站在那裡,母親依然承受了河水的衝擊,但比上游好一些了。我請她靜靜地看著,並且承認母親所承受的。她說母親真的承受了很多,我們在這裡待了一會兒。 現在她在下游,我請她感受一下河水的強度和速度,她說到了她這裡,河水已經來到了平原,她依然能感覺河水漫過她的小腿肚,但絕對不像上游峽谷一般的湍急。我請她從這裡對外婆說:您永遠是我的外婆。 然後再對外婆說:您是大的,我是小的。 案主在心裡說了,然後她開始談起外婆是一個多麼有趣的人,她記得外婆跟她鬧著玩兒,對她惡作劇,她說她的女兒見過她的外婆,有時候她也會對女兒說一些外婆的故事。 是的,外婆回來了,在對與錯,善與惡之外的地方,在不需要區分,攔阻,拒絕的地方,河水可以只是靜靜流淌。 Share on FacebookTweetFollow us
For two reasons: Why is deep breathing our best friend when facing difficult emotions?為什麼深呼吸是當我們面對困難情緒時最好的朋友? It helps you slow down, so you can observe your emotion before you react. When you do it right, deep breathing gives your brain more oxygen, so
當我們身上還連著臍帶,我們是在走向生還是走向死? 當母親不願意剪斷和孩子之間的脐带,母親是想要孩子活下去還是想要孩子去死呢? 臍帶這部短片一開始,母親和孩子之間似乎是親密而愉悦的,母親千辛萬苦生下孩子,因此捨不得剪斷臍帶,連著這條臍帶對媽媽來說似乎很方便,孩子有什麼動靜,媽媽都很好掌握,母子相依為命,孩子也不覺得有什麼不舒服。許多父母來做諮詢的時候也帶著這樣的心態,他們覺得孩子小的時候非常乖,甚至認為親子關係本來非常好,因此百思不解,為什麼後來突然不好了。 影片中也是這樣,一開始母子之間的畫面挺可愛的,孩子黏著媽媽,甚至不准別人靠近她。但是,當孩子長成到開始過社會生活的時候,立刻就出現了問題,雖然在現實生活中,臍帶在孩子出生後不久自然會脫落,但是這部動畫片生動地傳達了精神上的臍帶一直連著會是什麼樣子。孩子一開始上學,別的小孩就能感受到這個孩子不一樣,他們拿他的臍帶當跳繩,拿書包砸他,推他,笑他,這些孩子太調皮太殘忍了嗎?其實他們只是本能地對這個孩子的與眾?同做出反應。母親火冒三丈,找校長興師問罪,就像許多直升機父母那樣。後來,孩子不去上學了,全天候跟在母親身旁,他望著窗外同年齡的孩子玩耍,踢球,但是那似乎都不關他的事,別的孩子在成長,在做符合他們年齡的事,他卻只是隔著窗戶看著,就像許許多多厭學、宅家的孩子那樣。 怎麼辦呢?孩子在這種時候其實是需要父親的,父親的工作是帶領孩子走向世界,但是這個孩子沒有父親,從出生開始,父親就是缺席的。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孩子也沒有父親,或許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分手了,或者父親因為去外地工作而時常不在家,或許父母之間感情不好,所以母親在心底否定父親,還有很多時候表面上看起來是個正常的家庭,可是母親在心裡將孩子據為己有,不希望父親插手。不論父母如何掩飾,孩子對這種事總是最敏感的,他們會在心底靠向母親,排斥父親。 孩子走不出去,於是母親教孩子像她一樣打毛衣,但是那一團團的毛線就像母親和孩子之間千絲萬縷的糾纏,交織得更深了。慢慢地孩子那與生俱來對異性的吸引力出現了,性的吸引其實是一種向生的力量,為了想和喜歡的女孩子在一起,孩子第一次起了想要剪斷臍帶的念頭。然而,糾纏太深了,母親無法忍受剪斷臍帶的痛苦,孩子無法眼看母親痛苦,還是屈服了。 從這裡開始,畫面不再可愛,母與子從春走到秋,從冬走到夏,當年可愛的小男孩變成一個抬不起頭來的男人,一轉眼,成了一個形容猥瑣滿臉鬍渣的痴肥男子,除了偷偷地在買菜的時候塞本色情雜誌在菜籃子裡還算是男人做的事以外,剩下的時間就只有像女人那樣打著毛線,在電視機前睡著。出門時,他落寞地望著別的男人有妻有兒,而陪伴他的只有那個越來越老,越縮越小的母親。終於有一天,死神在夜裡把母親帶走了,留下驚慌失措的男人像嬰兒一般號啕哭泣。 這是一則寓言故事,我們在寓言中看見愛殺人於無形。母親生下了孩子,卻也自私地把孩子留在身邊,不讓孩子活出自己的生命。 活路在哪裡? 中年人要养家的拼团提醒分界线? 剪臍帶。 1、什麼樣的人需要剪臍帶?只有男人有這種困擾嗎? 當然不止男人,女人的臍帶会纏得更緊,女人更需要媽媽,女性的心理也更隱微,更幽密。 2、我的母親不願意放開我,我自己可以剪開臍帶嗎? 可以,成年人可以選擇。 首先,臍帶是双向的,如果母親在懷孕、生產甚至孩子年幼時受到太多壓力,胎兒也會本能地伸出一根能量上的臍帶緊緊抓住母親,短片中的母親明顯是沒有得到支持,獨自生下孩子,因此她的孩子也會本能地緊緊抓著她,不論男女,都會有這種情況。有些成年人,特別是女人,會和母親難捨難分,表面上她們是放心不下媽媽,媽媽也很需要她,但是母女之間的相愛相殺會比母子之間更慘烈,電影“鋼琴教師”對母女之間的臍帶相連有極佳的詮釋。 所有的療癒方法,盡管名稱不同,最後都會支持案主成為獨立健全的個體,而不是長不大的巨嬰。這也就是説,當你想要改變,至少你可以學習剪斷你自己生出來的臍帶。 3、我不確定我有沒有這方面的需要,我覺得我挺獨立的…… 事實上,很多臍帶未斷的人表面上看起來能力都很強,甚至很強勢,很成功,但是他們也有脆弱的時候,而且脆弱起來特別無助。他們會在遇到某些特定對象的時候,突然變得像個小孩子,一下子失去了正常的判斷能力,變得任人擺佈,六神無主。你見過平時挺正常的一個人,一碰到他爸爸或媽媽就什麼道理也說不清,迷迷糊糊地被牽著走嗎? 還有,平時精明幹練的你,會無法自拔地愛上不該愛的人嗎?沒錯,你已經不知不覺地對那個人生出一條臍帶了。 4、這樣說來,臍帶會長出新的? 是的,肉體上的臍帶不會再長,能量上的臍帶卻可能不斷增長。能量上臍帶未斷的人會不斷長出新的臍帶與別人連結,他們容許別人用臍帶套住他們,也會生出臍帶去纏繞別人。有些人平時拒人於千里之外,因為他們害怕被套住,但是一旦發現他們想要的,又會百般糾纏,有這樣的人在身邊,你的能量會被吸走,但這也是你允許的,因為你自己也曾經在不知不覺中對別人伸出臍帶。臍帶是能量上的缺口,因此學習清理自己伸出去的和別人附上來的臍帶都是必要的。 5、我是母親,我如何保護我的孩子,不這樣糾纏他們? 你可以建立清晰的內在界限,也可以學習如何覺察自己伸出去的臍帶,並且定期清理乾淨。 延伸閱讀: 內在界限是什么? 6、臍帶和內在界限有什麼關係? 剪斷臍帶和內在界限是一體兩面,如果你上過我的內在界限課程,發現你的內在界限特別不清晰,或是你的界限特別容易被別人侵犯,那麼你肯定有臍帶連著。從另一方面來說,加強界限感有助於臍帶脫落,剪斷臍帶之後,你的界限感也會自然增強。 7、臍帶剪一次就一勞永逸了嗎? 那要看人。和所有內在工作一樣,我們要改變的是從出生到現在的模式,這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但是當你知道方向,並且體驗過自由的滋味,你就會越來越有行動力,越來越果決。 哪裡可以學習剪臍帶呢? 就在這裡呀! 明慧老師特別推出剪臍帶三人成團特價,原價一人¥1500,特價三人成團,一人¥499,三人以上另有优惠。 不用飛到國外找老師,在家就可以學! 只要約滿三位好友,就可以和明慧老師預約開班,小班教學,保證每個人都有專屬於您的體驗。 時間有限,報名請早,私信明慧老師,微信號 MingHuey-Canada Share on FacebookTweetFollow us
“她好像很喜歡我,可是我不認識她。” 走在上海郊區的街道,驀然想起昨天台上的家排個案說的這句話,說完之後她大哭。而當我想起這句話的時候,眼眶也不禁紅了。 導師班從模塊三到模塊七,終於從肅殺之氣凜然的北方,移動至溫暖的南方,雖然我出生於海島,有別於大陸型氣候,但是在這移動當中,我發現自己畢竟是個南方人,一到深圳和上海,就覺得渾身自在許多。而我和同學融入的程度,也從一開始的冷眼相看到現在的依依不捨。 已經不止七次和你們在一起了。 自從被海靈格夫婦領到這片之前從未踏上的土地,每一次見到你們,走在另一個充滿代表性的中國城市,我都覺得充滿了新鮮和好奇。 我聽得懂你們的話,又像是聽不懂; 我看得懂你們的文字,又像是看不懂;我猜得到你們的心思,又像是猜不透。 在奧地利的時候,我看著你們成群結隊地玩,抱團談笑吃飯,而我是一個人,徹頭徹尾的一個人,包在繭裡,藏在心裏,悶在鼓裏的一個人。 沒有人和我說話,我也沒有能力和誰在一起。我想大聲吶喊,又怕被攆出去,滿腦子的不服氣化成擤不完的鼻涕和鼻子邊上一顆大膿皰。那時我的樣子一定很可怕。 我拼命地在教室裏擤鼻涕,每一下巨響都像在聲聲地說:”不……!不……!”  堵塞真嚴重,身體上的,精神上的,我使勁堅持著,堅持得背也直了,我得全力和這股力量周旋,我以為我能和它對峙。 我是帶著外公的自傳和外公外婆抱著我的照片去奧地利上課的,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是我覺得我應該帶著他們。 後來去北京上課的時候,我正在讀余杰的1927: 民國之死。 書一開頭就說:真正的「中華民國」早已被蔣介石埋葬!民國十六年蔣介石率領的北伐與清黨, 伐掉的不只是軍閥,還有國旗、國歌與國會。 清掉的不只是共產黨,還有國民黨的理念與良知。 我自認對中國近代史夠有興趣,對那個我的外公外婆奶奶大伯選擇跟隨的政權做過的事知道得夠多,但余杰還是顛覆了我的史觀,開了我的眼。 是,開眼。 每一次上課就是來開眼,來不斷地看到更多的真相。 臨踏上書中所有的情節發生的那塊土地之前,我有衝動把這本書帶著。 但是,我想把這課上下去 – 這本書顛覆的不只是我的史觀。 後來,我帶著王鼎鈞的關山奪路,記述山東流亡學生如何被騙進軍隊,在人命如草芥的亂世中求存,還有他對於國軍如何一路失去民心、丟掉江山的第一手體驗。有時候,我把書放在位子上,我想,或許有人會好奇,和我聊一聊。 沒有,沒有人好奇,這本書和這本書?寫的人像是隱形了,没有人想知道他們發生了什麼事,没有人想聊聊他們。 太多了…….. 太多了…….. 這句話說的只是被流掉或是被送走了的孩子們嗎? 我,是那個少數的幸運的留下來了的孩子嗎? 你們是誰? 你們身後站著的是那些被犧牲了,送走了,來了又回去了的生命嗎? 那麼多……. 那麼多…….  每一次,我會看到一些東西,令我悲哀泣之,以喪禮處之的東西。很多時候,不像是來自人間。我不確定還有誰看到了。 我在排列當中看見他們,也看見了直挺挺地站著,完全沒有倒下去的統治者們。 離開的時候,我是滿意的,我只要看到他們就好了。 這個場域奇妙的地方在於,每個人會看見他們所需要看見的東西,允許的,和不被允許的。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 我明白那塵世轉變的面孔後的翻雲覆雨手還牢牢抓著,我明白有滴滴出行美團送飯已經是多少代人不曾享受過的太平盛世,我也了解財力和武力帶來幾代人夢想的大國崛起的驕傲。 何況,我一路受著款待,蹭房、蹭飯、還蹭網,只要不想著翻牆越獄這種事,一切不都挺好?
  Beyond Moving (移动之外),记录的是一个来自南非贫民区的黑人小男孩成为芭蕾舞者的故事。 Siphe從小愛跳舞,他的母親說:Siphe不可能不跳舞,他一直都在跳舞。他幾歲大的時候就和哥哥們登台跳舞,他的舞自由自在,像是在玩耍,但是他的身體能以很少見的方式自然地移動,他的舞蹈生動得使人無法將目光從他身上移開。 小鎭上有一個芭蕾舞老師Fiona看見了Siphe的天分,她叫Siphe來和其他黑人貧民區的小孩一起學芭蕾舞,Fiona在簡陋殘破的教室裡教孩子們基本的芭蕾舞步,常常需要在孩子們舞動的空檔中趕快去把翹起來的地板弄平。這附近基本上沒有什麼工作機會,好的時候70%的大人能去工廠裡工作,不好的時候什麼工作也沒有。孩子們在學校也沒有機會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們都喜歡跳舞。孩子們在街上,在所有的節日,玩耍般隨性地舞蹈。Fiona 受過專業的芭蕾舞訓練,但是她在這些孩子面前幾乎沒有自信,因為他們跳舞的方式是那麼的自然和歡樂,她覺得或許芭蕾舞能給這些貧窮的孩子們帶來一點希望。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Fiona邀請從加拿大來當地暫住的凱莉一家人去觀賞孩子們的舞蹈,Siphe在同齡的孩子當中是個頭最小的,但是他們的目光馬上就被Siphe所吸引,他移動身體的方式令他們無法將目光從他身上移開。他們只是個普通的家庭,但是凱莉媽媽想要幫助Siphe發展他的天賦,Fiona以為她大概想為Siphe買雙舞鞋或是給他一些錢,沒想到凱莉想要帶Siphe回多倫多,加拿大的國家芭蕾舞學院就在那裡。凱莉不是舞蹈專業人士,也沒有把握國家芭蕾舞學院會給Siphe面試的機會,畢竟芭蕾舞是競爭非常激烈的專業,一般的孩子都要通過層層篩選才能獲得面試,但是凱莉告訴學校Siphe的特殊情況,南非貧民區的黑人孩子不可能去加拿大參加初選,她只能寄Siphe跳舞的錄影帶給學校看。Fiona幫Siphe準備了一段能表現他特色的舞,為了鼓勵Siphe,她還跟他說要給他買輛腳踏車。當國家芭蕾舞學院的老師在錄影帶上看到Siphe臉上的笑容和他自由奔放的移動方式,居然破例答應讓他不經過面試直接來參加學校的夏令營。好消息傳來,Fiona摟著她心愛的小男孩説:壞消息是,我不買腳踏車給你了,但好消息是,你要去加拿大了! 夏令營結束之後,合格的孩子會獲得正式入學的機會,Siphe的個子比同年齡的男孩都小,在芭蕾舞當中,男舞者需要高大,但是這還是不妨礙他脫穎而出,夏令營結束的時候,他被正式錄取。 他在凱莉家裡一住6年,和他們同吃同住,他們給他付學費,帶他去上學。Siphe很少能回家,媽媽很想他,他也很想念媽媽。有人問媽媽,她能想像Siphe有一天不跳舞了嗎?她沈默了片刻說:Siphe不可能不跳舞,因為舞蹈在他的血液裡,他不能不跳舞。 長大了的Siphe 移動的方式似乎少了孩童時的天真活潑,多了正式的芭蕾舞訓練,變得非常專業,但是你看他跳舞的樣子還是會有一種感動,他和音樂的一致性,他的動作中含帶著的生命力,就是和別人不一樣。事實上,他的舞步本身是這部紀錄片最令人感動的地方,從他還只有八歲起,看著他快樂流暢的舞蹈,就足以令人感覺靈魂在飛翔。 最後學校受邀參加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芭蕾舞蹈節,少年Siphe 再度令蘇俄芭蕾舞名伶大為驚艷,原本她打算取消演出,因為她從不和“學生” 一起公演,怕傳出去会貶低她在芭蕾舞界的地位。但是看了Siphe的彩排之後,她不但完全改觀,還安排了Siphe 的哥哥,從倫敦芭蕾舞學院來看Siphe的正式演出。 Siphe的故事是一則現代傳奇,但是傳奇背後也有人性。當初發掘Siphe的Fiona对他和他的成功有許多期待,Siphe在異國他鄉展開新生活之後,她似乎很落寞,Siphe並沒有像她所期待的那樣興奮地告訴她一切,他只是淡淡地,如常地過他的生活。Siphe回家探望,她期待Siphe要給家鄉的孩子們勵志,要教他們自己在加拿大學到了什麼,但Siphe並不想勵志,他只想在他想跳舞的時候好好跳舞。Fiona沒有掩飾她的失望和苦澀,Siphe 錯了嗎?從他和母親和家人之間真情相處,和片尾家鄉人老少相攜來看Siphe 跳一支充滿力量的舞來看,他似乎並不像Fiona想的那樣“忘本”。 世上難的不是助人,而是明知自己做了一些好事,卻還是保持謙卑。世上最難的也不是站在舞台中央,而是明知身上有許多期待的目光,但還能忠於自己,不忘初心。 Fiona 後來得了癌症,以一個白人來說,她可說是將一生奉獻給了窮鄕僻壤的黑人孩子,為什麼上天這樣對待一個好人?或許觀眾可以自己去體會,她是死於謙卑,還是死於救世主情結? Siphe 沒有辦學校,好像也沒有捐多少款,他衣錦還鄉,卻只是在村口的沙地上為鄕人跳一支舞,為什麼他不再多做一點什麼? 或許觀眾也可以捫心自問,錢或是希望,你選哪一個? 我跳舞是为了感动人們,让他们感觉到一些什么。 I dance to move people, to make them feel something.      ~Siphe November 你,為何而起舞?什麼事,給你帶來希望,使你的靈魂自由?
Why is deep breathing our best friend when facing difficult emotions? 為什麼深呼吸是當我們面對困難情緒時最好的朋友? For two reasons: It helps you slow down, so you can observe your emotion before you react. When you do it right, deep breathing gives your brain more oxygen,
Continued from yesterday’s post,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woman’s story confirmed what I have learnt to be key in people’s successes – good connection with mother. She told stories of her mother being there for her.  After owning her choices
  海街日記(うみまちダイアリー)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清新小品, 我更喜歡它的英文片名 Our Little Sister – 我們的小妹妹。這是一部關於和解與接納的電影,也是一部很女性很療癒的電影,適合曾經在母親那裡受傷的人細細品嘗。 Umimachi Diary is a refreshing piece by Japanese director Hirokazu Kore-eda. I like its English title, Our Little Sister, more. This is a film about reconciliation and acceptance. It is also very feminine